心理学家研究旁观者效应是从一名年仅28岁的女子Kitty Genovese的杀人案开始。1964年3月13号,Genovese下班后开车回到她在纽约市的公寓,3.15am 她将车子停在距离她公寓30米的胡同。当Genovese下车后走向公寓时,攻击者Moseley拿着刀跟上Genovese的脚步,Genovese警觉马上跑向公寓,Moseley追上她并捅了她两刀,她马上大叫“omg,he stabbed me!help me!在公寓上的几个住户留意,却只有一位邻居出声喊叫吓跑了Moseley。Genovese带着重伤走入公寓入口处,那里已经不在邻居的视线里。而后,有人见到Moseley驱车离开却在10分钟后又返回,他到处寻找Genovese,最后发现她意识模糊的倒在公寓大楼走廊上,在Genovese的面前是一个锁着的门,有人不让Genovese进入屋内避难,Moseley又再捅了Genovese几刀,强奸和拿走了她身上的49元。这起事故一供有38位目击者,竟无人干预和协助,不仅让人想到社会已经如此冷漠无情了吗?
2016年11月29日,休斯顿的一名仅仅18岁的高中生Brandy
Vela在她的家人面前开枪自杀。网络淇凌促使这名18岁的孩子自杀。在她去世后,Brandy的家人才赫然发现网上出现了几个冒充Brandy的脸书假帐号,这个假帐号公开宣传Brandy正在提供免费的性服务。除此之外,在Brandy自杀前,Brandy不断的收到来自众多攻击者的骚扰信息,这些信息主要是通过匿名电话号码来攻击她的体重问题。Facebook或Twitter等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可以被认知为公开平台,相信不止一个人在使用这些平台时目睹了网络欺凌行为。
两个不同的事件,都是有着许多目击者,为什么没有人出手帮忙?
这个社会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。简单来说,不是人们变得冷血无情,而是当人们面对案件发生时会惯性做出揣测别人会帮忙,像是“欸,当时某某A还是B也看见了,应该会帮忙吧?”或是发现有人需要急救时揣测 “群众那么多人,应该有人是医生吧?” 当事人就会犹豫自己应不应该帮忙。
如果有一群人,你需要有其中一人帮忙打电话叫救护车,有建议说最好指明谁为你拨电话不然有可能到最后都没人帮忙。指明是说像“穿蓝衣的这位先生,请你帮忙叫救护车” 而不是“谁可以帮忙叫个救护车吗?”
影响旁观者效应的因素还有距离,当案件在目击者面前发生,目击者给予插手帮忙的可能性较大。距离可以冲淡目击走去协助的责任感。
以后如果你置身一群人中,有人需要你的帮忙,你是否会还会想着一定有其他人帮忙而不出手呢?